产品详情
1776年,约翰·魏金生采用瓦特的引擎,用蒸汽鼓风,用焦炭代替木炭炼铁,既吹掉了铁水中的硫磺等杂质,又得到了比木炭远为经济的冶炼方法。1784年,工程师亨利·柯尔特发明反射炉和搅炼及辗压法。
搅炼可以除去铁水中的炭素,辗压是用辗压机代替锻铁的打铁锤,这一发明的革命意义,不仅在于大省燃料,更重要的在于把每小时的铁产量提高15倍之多。1823年,杰姆士·纳尔逊发明热风法炼铁,既省煤,又省时。这一系列的技术革新,使铁产量持续不断的增加。1740年英国产生铁17350吨,1791年增为125079吨,1835年达102万吨。95年间,增长近60倍。
十八世纪末,英国已由生铁输入国变为生铁输出国。然而更重要的技术革命还在炼钢工业方面,因为机器制造离不开钢。1740~1742年间,本杰明·亨茨曼发明坩埚炼钢法,能炼出优质钢。这个炼钢法虽然不很完善而且成本又高,但一直被采用到十九世纪中叶,1865年,亨利·柏塞麦发明新的炼钢法,能使熔化的铁直接在炉内炼成钢。不但节约时机并节约七分之一的费用,而且钢的质量优良,含矽量和含碳量很低。
但是,这样的解决方法不适宜于含磷较多的铁矿石。到1867年,旅英德侨西门子和马丁合作发明了“开炉法”,能用废铁和不适于柏塞麦法的铁矿石来炼钢。1878年,化学家汤玛斯和季克里斯特,针对柏塞麦法的缺点,发明“基性法”特别适宜于含磷铁矿石炼钢。这一系列技术发明,使英国的钢产量迅速增加,从1860年的15万吨增到1900年的498万吨,增长33倍之多。
动力燃料和钢铁工业方面的技术革命,给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准备了物质条件。原来在工业革命初期,绝大多数的机器都是用优质木材由手工制造成的。这种机器,产量小,成本高,效率低,不耐磨,大都由使用机器的厂家自行制造。不适于发展的需要。十八世纪末叶,英国开始用蒸汽锤和简单的车床为木制机器制造一部分金属部件,手工木制机器开始部分地被代替。十九世纪初期,逐渐开始用机器制造机器,初步建立起机器制造业。
三十年代起,压延机、切削机、机锤、铣床、钻床、旋床等陆续发明,英国的机器制造业最终建立起来,进入机器制造机器的时期。上述从轻工业部门到重工业部门的技术改革过程,只是工业革命在工业方面的进程。工业与农业有密切的联系,工业方面的技术革命必然影响到农业。在这一历史时期,英国的圈地运动正在空前猛烈地进行。农业中资本主义大农制迅速占据统治地位,迫切要求技术革新,而工业方面的技术成就,恰好给这一要求提供了实现的条件。
于是,新式的播种机,刈草机、收割机、打谷机等纷纷出现,形成了农业方面的技术革命。工业革命的顺利进行,使英国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迅猛发展。国内外贸易的增长,市场的扩大,以及国际联系的加强,空前大量的商品和原料急需远程运输,一切都对交通运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前,英国的交通运输仍停留在旧时状态。陆路的马车,水路的帆船,越来越不适应工业革命开始后的情况。
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叶,为此修筑了一些公路,但都无济于事,特别是煤炭运输问题解决不了。于是,人们的目光转到运河方面。1755年以前英国基本上没有运河。1759年,从华斯采煤矿到曼彻斯特开凿了一条长11哩的运河,很处理问题,一下使煤价降低一半。从此引起开凿运河的热潮。到1830年,,英国境内已有长达4665哩的运河运输网。但是,运河的作用是局部的有限度,远不能减轻新时代对交通运输事业提出的技术革新的要求。
十九世纪开始后,客观形势促使交通运输事业的技术改革出现了蒸蒸日上的局面。轮船运输方面。轮船的发明,早于铁路机车。在1770年以后,英美等国有许多人试验用蒸汽机推动船舶。1807年,美国人罗伯特·富尔顿首先建成蒸汽推进的轮船,行驶于哈德逊河上。1811年,苏格兰人拜尔仿造成功的“慧星号”汽轮,开始在内河和沿海行驶。这是一种木壳轮船,在技术上的缺点是烧锅炉会造成火灾,沉重的动力机器容易磨破船底,在经济上的缺点是费用高,锅炉、机器、水库、燃料等所占舱位太大。
英国首先建成蒸汽推动的铁壳海轮,经过多次改进,基本上消除了上述缺点。1838年,英国轮船“南阿斯”号和“大西洋”号横渡大西洋成功。这不仅使英国成为第一个现代海运国家,更重要的是开辟了世界海洋运输的新时代。铁路运输方面。铁路技术的发展,表现在路轨和机车两个方面。英国的路轨最初是木制的,大多数都用在运煤。十七世纪中叶以后,铁轨逐渐代替木轨,但铁质不耐久。
1820年,经过贝肯肖的改进,路轨的技术革新基本完成。在蒸汽机车没再次出现以前,木轨和铁轨上行驶的仍然是马拉车辆。自从瓦特的蒸汽机发明后,许多人研制蒸汽机车。首先使机车臻于完善的是矿工的儿子乔治·斯蒂芬孙,1814年,他制成世界上第一部机车,行驶于基林华斯煤矿场。这部机车存在走汽等缺点,他在1921年加以改善后,行驶于1825年建成的斯托克顿与达林顿之间的铁路上。这是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在这条铁路上,这部七吨的机车,拖着九十吨重的列车,每小时行驶4到8公里,效力相当于四十辆马车,使斯托克顿的煤价跌落一半。1830年,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通车,行驶的是斯蒂芬孙的新机车“火箭”号。它比以前的机车更完善,平均速度每小时达14公里。从此,铁路运输事业有了稳固的技术基础。新铁路不断兴修,迅速代替了运河的地位。1840年,英国重要铁路干线年,英国的铁路系统已告完成。以上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基本过程,从技术改革方面来看,这一历史过程开始于工作机的发明和应用,完成于“生产机器的机器”的系统发明和应用。
。从时间上说,它开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完成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大约经历了80年。
。轻工业积累了大量资本之后充分的雇佣劳动力的存在是既成条件-重工业才具备主要发展条件。英国工业化的道路,是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典型。后起的资主义国家,在工业化上虽然各有特点,但总归离不开从轻工业开重工业这一发展道路。必须指出,英国工业革命的辉煌技术成就,是总结广大劳动人民(包括脑力劳动者)长期劳动的经验和技术积累而来的。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喜欢吹嘘发明家的“天才”,这不符合历史实际。
。但是,他们的发明并不来自生而有之的所谓天才,而是来自他们善于总结劳动人民经验和技术的积累。从发明家的个人来说,他们的确具有过人的智慧和才能,但这是在长期勤劳刻苦的技术实践中产生和丰富起来的,先天的生来如此的发明家,历史上还未曾有过。工业革命是十六世纪以来英国经济发展的归结,也是此后英国历史变化的转机。它引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
。工业革命中,机器的普遍应用,机器大工业在生产中占据绝对统治地位,使英国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千百倍于往昔。1770~1840年,英国工人每个工作日的生产率平均提高了二十倍。工业革命开始不久,1771年就出现了第一个纺纱工厂。之后,随着机器大工厂的纷纷建立,工厂制度在英国工业生产里的统治地位便告确立。
。大量的人口从农村迁移过来。1770年,棉纺织业中心曼彻斯特只有1万人,1841年即达35万多人,其他新兴工业城市人口猛增的情况,也都如此。
工厂制度下的大机器工业,强有力地排挤着小生产的手工业。1820年,英国的手工业者还有24万人,到1844年就只剩6万人了。1841年,棉纺织业中,工厂工人已占这个部门工人总数的68.7%,毛纺织业中工厂工人已占50%。
丝绸工业工厂工人也占40%;到1871年,棉纺织业中工厂工人则占88%,毛纺织业中工厂工人占78%
;丝绸工业中工厂工人也升到50%以上,冶金工业中工厂工人剧增到75%。这一排挤小生产的过程,在十九世纪后期尤为猛烈。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在各个部门终于战胜了手工业小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国取得了统治地位。随着经济上的胜利,英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确立了它的统治地位。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和选举法的斗争,英国资产阶级直接掌握了政权。再其次英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工厂制度完全改变了工人的社会地位。在工业革命前,工场手工业工人和行会作坊工人,大都与农村保持着密切联系,他们有可能保有自己的简单工具而成为独立的小生产者。由于工厂制度的发展和大工业中心城市的形成,手工业地方行会界限消灭了,工人与农村的联系也被割断了,他们变成了只能在城市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奴隶;原来在手工工场中手艺出众地位较高的熟练工人,也同一般工人一样成了机器的附属物。
。他们成了真正的无产者。巨大的工业中心,使他们得以团结成为统一的与资产阶级对抗的工业无产阶级。正如恩格斯所说:只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现代化的大工业和大农业的发展,才使无产阶级的存在成为经常的现象,使它的人数增多,并使它成为具有特殊利益和负有特殊历史使命的特殊阶级。
。英国城市人口,在十八世纪以前约占人口的30%,1857年占51%,1871年占64.8%,在城市人口中,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无产阶级约占四分之三。
英国工业和运输业工人,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已近200万人。城市资产阶级的结构发生发显著的变化。商业资本家已不起最大的作用,而由工业资本家占据统治地位了。最后是资本主义在农业中取得完全胜利。
工业革命促使农业中资本主义大踏步地向前迈进,使农业中的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与资本主义大农制进一步结合起来
。本来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工场手工业大发展时期,由于城市人口增加,谷物价格大涨,经营大农场十分有利,就已经激起了比以往规模更大的圈地运动,使大量土地迅速集中于大地主之手;工业革命开始后,对谷物的需求更大更急,迫使英国不得不从外国输入粮食。英国农村的阶级结构变了。农业中出现了三个基本阶级:大地主,大租佃农场主,农业工人。大量土地仍为少数大地主所垄断,广大农业工人则受雇于租地农场主。1851年,英国农业雇工已达144万人。
。同时,工业革命,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大大扩展了生产的社会性,大大加强了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尖锐。这主要体现在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的不可避免和阶级矛盾的日趋激化而不可调和。工业革命的完成和机器大生产的发展,使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十九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涨。
。十八世纪中叶,制针手工场每人每天生产4800枚扣针,工业革命后,一个工人每天竟能生产60万枚扣针。
。生产率这样的提高,使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很快的发展。这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主要方面:工业方面。英国棉纺织工业,1850~1870年间,工厂数从1932家增至2483家,工人数从33万增至45万,纱锭从2100万枚增至3770万枚,织机从24.90万台增至44.07万台。
。棉纺织品的出口价值由2826万镑增为7142万镑,二十年间增加1.5倍。重工业的发展比轻工业还要快。1850~1870年间,英国的煤产量由4980万吨增为11200万吨,生铁产量由224万吨增为610万吨。
;铁和钢的出口价值由540万镑增为2350万镑;各种机器的出口价值由100万镑增为530万镑。二十年间,出口值增加都在3至4倍以上。1850~1870年间,英国工业平均每年增长3.2%。对于这期间英国工业生产的空前高涨,恩格斯曾惊叹道:“
。”不仅跟自己过去二十年比确属空前,就是在国际上也称一时独步。1850~1870年,也是美、德等国工业快速地发展时期,但到1870年,英国工业生产在世界上仍居首位。
;1870年增加到2020公斤。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片面发展,伏下了英国农业(特别是谷物业)衰落的根源。交通运输方面。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铁路建设成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投资的热门。在技术革命的基础上,铁路建设迅速进行。
。到1870年,全英铁路运输网已经建成。这期间,英国的造船业也快速地发展。十九世纪中叶,国内航运,特别是远洋航运的急剧增长,加速了轮船制造业的发展。1850~1870年,英国的轮船吨位从18.7万吨增加到1111万吨,计增5倍以上。是当时最大的海运国家。
。但是机轮制造业已占优势,正加速排挤帆船制造业的过程。对外贸易方面。工业革命后,随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英国的对外贸易不断扩大。
。例如,一磅棉纱,1788年值35先令,到1833年只值3先令,这就使英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排挤其他几个国家的商品,扩大了自己的销售。加以1846年废除了谷物条例,推行自由贸易政策,更使五十年代后的对外贸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850~1870年间,英国对外贸易额增大2倍。在出口产品中,棉织品、毛织品、煤、机器、金属和金属制作的产品是主要项目。在进口商品中,主要是来自殖民地和其他几个国家的棉花及各种工业原料和粮食。但是,英国的对外贸易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起,开始由出超变为入超。1870年,英国贸易逆差达9000万镑。
。十九世纪后半期,由于资本输出超过商品输出,英国的国际收支还是顺差。所以,贸易逆差虽大,弥补毫无困难。金融业方面。随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并在世界上占据优势地位,为英国金融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早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前,英国的银行业已有相当雄厚的基础。
。而到1865年,仅股份银行即达250家,而且出现了从事各种业务的专业银行、投资行号、贴现行号和票据经纪商等。结语
。英格兰银行根据1844年的银行特许条例,获得中央银行的地位,掌握了全英的货币发行和信用调节。